“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最近3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效率優先”的發展戰略指引下,工業化和城市化迅猛推進,各類資源富集在若干地區,主要是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中,造成空前的人流向局部地區集中。經濟活動增強之后,財富高度集聚,生活方式的變遷帶來資源和能源的巨量消耗,各類廢棄物包括廢氣的排放跟著水漲船高。近年來成為公眾關注焦點和空氣污染首要因素的PM2.5上升,就是這樣形成的。
早先北京市環保局提供的數據表明,煤炭污染是北京PM2.5的第二大污染源。石化能源造就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揭示了一個無奈的事實,借用《技術與文明》一書作者芒福德的話說便是,“一個地區一旦晴空萬里,很可能就意味該地區工業不景氣?!苯裉斓闹袊?,發展工業仍是頭等重任,在環境保護日趨窘迫的今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是國情所向,理應成為各方共識。
專家認為,要建設宜人、宜居、宜游、宜商的國際大都市,城市布局、工業結構、管理水平都要進行全面調整。這個調整過程,就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
亞洲開發銀行上述報告顯示,總體上,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比中小城市嚴重得多。中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人口在100萬至200萬之間。此外,在中國局部地區,污染物相互作用,并且與來自附近城市和工業區的污染疊加,形成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因此,隨著煙霧、陰霾、酸雨發生頻率增加,這些區域的環境質量總體上在下降。
專家指出,這幾天,除PM2.5之外的其他大氣污染物也是超標的。PM 2.5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其他大氣污染物經過復雜的物理和化學反應而二次生成的。但由于PM2.5被炒得很熱,實際上,“只治理PM2.5,是治標不治本”。
除發達地區外,一位中國官員預計,當前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低于東部地區10個百分點;未來五到十年,西部地區城鎮化率有望趕上東部地區。談到如何避免重蹈東部地區的大氣污染的覆轍時,該官員表示,不主張在西部地區建設北京、上海那樣的特大型城市。他建議,要發展“關中—天水”“成渝”“北部灣”三大城市群,在大型城市周邊建設若干個小城市,周邊再點綴若干個小城鎮,這有助于突破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人口、資源、環境瓶頸。
專家建議,盡快在頂層設計層面提出大氣污染“治本之策”。一方面,隨著未來十年城鎮化率的持續提高,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污染物排放源防治的水平,一定要跟得上城鎮化進度。另一方面,環保部門不能只當生態修復和事故處置的“消防隊”,也不能只當嚴防死守環境風險而疲于奔命的“守門員”,環境保護必須充分介入到工程審批、發展規劃、經濟政策之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這樣既節約了財政資金,又能建設好“美麗中國”。
下一篇: 大型公共建筑等明年起執行綠色標準